东安县2016~2020年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公示
2016-07-29 10:04:21          编辑:蒋君凤 |          浏览量:4016

  东安县2016~2020年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公 示

  根据农计发[2016]59号和湘农联[2016]129号等文件精神,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东安产业发展现状和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产业实际需求,制定了《东安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草案)。《规划》草案经专家论证和广泛征询意见,进行了反复多次修改,现予以公示。

  东安县农业委员会

  东安县扶贫开发办

  2016年7月30日

 

  东安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草案)

  (2016—2020年)

  第一章 前 言

  1.1 规划编制依据

  1.1.1 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号)

  1.1.2 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1.1.3 东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1.4 东安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

  1.2 规划适用范围

  1.2.1 东安县建档立卡的38个贫困村

  1.2.2 东安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发展生产脱贫的9356户贫困户

  1.3 规划起止年限

  本规划的起止年限是:2016—2020年。

  第二章 产业扶贫现状

  2.1 产业发展现状

  2.1.1 产业结构。东安的主导产业有:水稻、牲猪、楠竹;支柱产业有:油茶、水果、蔬菜、玉米、东安鸡、草食牲畜。

  2.1.2 产业发展现状。水稻,常年播种面积75万亩;牲猪,年出栏60万头;楠竹,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竹2500万根;油茶,种植面积17万亩;柑桔等水果,种植面积22万亩;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0万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东安鸡,年均发展800万羽,出笼600万羽;牛、羊等草食牲畜,年均发展26万头(只),出栏20万头(只)。

  2.1.3 不同条件下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应选择的产业。

  2.1.3.1 楠竹是海拔较高的偏远山区贫困村、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因此,楠竹产业也是这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首选的产业。

  2.1.3.2 我县的油茶主要分布在丘岗地区,是丘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油茶是丘岗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选择的产业之一。

  2.1.3.3 牲猪、牛、羊等畜禽养殖业,是山区和丘岗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优先选择的产业和短、平、快项目。

  2.1.3.4 柑桔等水果,是丘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丘岗山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选择的产业之一。

  2.1.3.5 玉米,是水利条件较差的干旱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选择的重点产业。

  2.1.3.6 蔬菜,是邻近小城镇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可选择的产业。

  2.1.4 东安县“十三五”精准扶贫选择的重点产业。根据东安各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对产业发展的需求,经调查论证,确定楠竹、油茶、生猪、牛、羊等草食牲畜四大产业为东安县“十三五”精准扶贫重点产业项目,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2.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2.2.1 规模不大。除楠竹在湖南东安云生竹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以基地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外,其它产业均分散在全县各地以农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缺乏区域化的布局和产业化的生产。

  2.2.2 档次不高。无论是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均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手段进行生产,没有很好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由于其生产手段和技术落后,其产品均为“大路货”,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未形成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所占市场份额少。

  2.2.3 产业链不长。除楠竹产业外,其它各产业均是以生产最初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条不长。

  2.2.4 资金投入不足,产业规模小。由于贫困村、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在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规模。

  2.3 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3.1 有利条件

  2.3.1.1 便捷的交通条件。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距永州市中心30公里,距零陵机场45公里,素有“湘南门户”之称。湘桂高铁、洛湛铁路、207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形成了以铁路为径、公路为脉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2.3.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安县土地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全县耕面种为59.98万亩,其中水田58.11万亩,旱土1.87万亩。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壤以红壤土、棕壤土、沙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2—1.5之间,PH值在6.9—7.2之间。境内有大小河流191条,全县水能蕴藏量达13.5万千瓦,水资源极为丰富。东安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1330mm,平均气温17.8℃,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常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418小时,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禽养殖。

  2.3.1.3 充足的社会资源。东安县辖15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0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63.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05万人,农村劳动力26.4万人。2015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873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475人。特别是通过近几年来的政策扶持和精心培育,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到300多个,上规模的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00余家,为全县扶贫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

  2.3.2 国家产业政策

  2.3.2.1 楠竹是重要的速生工业原料林,油茶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牲猪是人们生活最主要的肉类来源,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后,改善膳食结构首选的肉类,四大产业均是国家“十三五”农业发展纲要中鼓励发展和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

  2.3.2.2 东安鸡、蔬菜、玉米、水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鼓励发展和给予政策扶持的重要支柱产业。

  2.3.2.3 党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对产业扶贫的力度加大,投入增加,为四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3.3 市场需求

  2.3.3.1 首先,随着国家对钢铁等产能过剩产业的压缩,楠竹作为替代钢木的建筑材料,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其次,楠竹通过精深加工制成的室内外饰材十分畅销欧美市场,为楠竹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2.3.3.2 茶油是人们食用植物油中的极品,牛、羊草食牲畜人们称之为“绿色环保”的肉类产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茶油、牛肉、羊肉的需求快速增长,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

  2.3.3.3 猪肉是人们消费最多的肉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尤其是近年来猪肉价格迅速上涨,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同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将带动以玉米为主的饲料作物的发展。

  2.3.3.4 “东安鸡”位列八大湘菜之首,是国宴重要菜谱,随着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成功,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为该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第三章 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系列会议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全县4747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3.2 基本原则

  3.2.1 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选准产业。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与特点、产业基础、种养习惯、市场需求、贫困户接受能力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合本地贫困户脱贫的产业。

  3.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效益。贫困村、贫困户确定好产业项目后,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分区、分片搞好规划设计,确保新发展的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3.2.3 整合资源,聚集力量,加大投入。按照政府主导扶持、部门帮扶、龙头企业带动、鼓励社会能人参与的要求,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由县财政把关,整合各个涉农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扶贫特色产业建设,凝聚合力,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3.2.4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快步伐。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投、部门帮、社会捐、贫困户筹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确保产业建设的稳定投入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帮扶的考核机制,确保部门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步伐。

  3.3 发展目标

  一是通过特色产业建设,到2020年,全县新一轮3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行列,全县依托发展生产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030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二是通过特色产业建设,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能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并逐步形成品牌产业。三是通过政府的引导扶持,每个贫困户培养1个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明白人”,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第四章 产业扶贫重点任务

  4.1 资源禀赋

  4.1.1 地理位置

  4.1.1 区位优势明显。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东界芝山、冷水滩,南邻广西全州,西接新宁,北连邵阳、祁东,邻界赣、粤、桂、鄂四省,是湘南重要“门户”,是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

  4.1.1.2 交通十分便捷。湘桂高铁、洛湛铁路、207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二广高速、泉南高速傍境而过。县乡道路硬化率达100%。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径,公路为脉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1.2 自然资源

  4.1.2.1 土地资源。全县山林面积达230万亩,其中适宜发展楠竹、油茶生产的山地面积160万亩。草山面积达150万亩,草食牲畜承载量达100万头。丰富的山地资源为种养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1.2.2 水利资源。全县有上型号的水利工程260处,其中中型水库6座(处)、小(一)型水库34座,小(二)型水库220座。有大小河流191条,水能蕴藏量达13.5万千瓦,水面近7万亩,为种养业的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4.1.2.3 气象资源。全县常年平均气温17.80C,日平均气温在00C以下的平均每年只有2.6天,极端最高温度39.80C,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418小时。为扶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象条件。

  4.1.3 社会资源

  4.1.3.1 劳动力资源。东安县辖15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0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63.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05万人,农村劳动力26.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劳动力达2.69万人。

  4.1.3.2 技术力量。全县有种、养、加专业技术人员4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技人员42人,中级职称的专技人员169人,初级职称专技人员276人。

  4.1.3.3 龙头企业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全县有农、林、畜、果、蔬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7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全县有养猪、养牛、养羊、养东安鸡和楠竹、油茶、烤烟、优质稻、果蔬生产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60个,有上规模的家庭农场154家。

  4.2 产业基础

  4.2.1 楠竹。东安是全国楠竹生产重要基地县,楠竹是东安的主导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商品竹2500万根。而湖南东安云生竹业有限公司、湖南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和东安汤氏竹业有限公司。近年来,依托湖南省东安云生竹产业集团、东安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全县建立了10万亩丰产示范基地。该产业覆盖大庙口、紫溪、白牙市、横塘、川岩、鹿马桥、芦洪市、新圩江、南桥、大盛10个乡镇50多个村。

  4.2.2 油茶。东安是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基地县,油茶是东安县传统的支柱产业,全县种植面积17万亩。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和修山垦复等低改措施,建立了近10万亩的高产示范基地,该产业覆盖紫溪、白牙市、横塘、石期市、井头圩、川岩、端桥铺、鹿马桥、芦洪市、南桥10个乡镇110个村。

  4.2.3 生猪。东安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是东安传统的主导产业。全县现有上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32个,有养猪大户500多户,同时,各地农户都有分散养殖的传统,全县年均发展85万头,出栏62万头。

  4.2.4 牛、羊草食牲畜。东安山区和丘岗区的农户均有养殖肉牛、山羊的传统。近年来,在东安瑞峰农林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肉牛养殖达到年发展10万头,出栏5.6万头的规模;山羊养殖达到年发展20万只,出栏12万只的规模。该产业主要分布在大庙口、紫溪、白牙市、水岭、横塘、井头圩、川岩、端桥铺、鹿马桥、芦洪市、新圩江、花桥、南桥、大盛等14个乡镇60个村。

  4.3 市场空间

  4.3.1 楠竹。目前我县楠竹年产竹2500万根左右,而湖南东安云生竹产业集团和东安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年加工销售楠竹可达3000万根,其深加工的竹地板等室内外饰材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因此,发展楠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4.3.2 油茶。茶油是人们食用植物油中的“极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油的需求量大幅增长。目前,我县茶油年产量40万公斤左右,全县63万居民每年消费食用油378公斤以上,茶油消费需求按1/4计算,每年消费需求达95万公斤以上。因此,发展油茶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4.3.3 生猪。猪肉是人们需求量最大的肉类产品,县内市场年销售在40万头左右,常年出口达30—35万头。目前,全县年出栏仅60万头左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猪生产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4.3.4 牛、羊草食牲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草食动物肉类的需求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县牛、羊草食牲畜年出栏20万头(只)左右,而市场需求达30万头/年,生产水平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60—70%。因此,发展牛、羊草食牲畜同样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4.4 环境容量

  4.4.1 资源环境。东安县土地格局为“七山半水两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山林面积达230万亩,其中有待开垦的荒山、荒地、荒坡及适宜改造的低产低效林地面积达60万亩。全县适宜发展楠竹生产的山地面积达80万亩,适宜发展油茶生产的山地面积达40亩,适宜发展牛、羊草食牲畜已开垦和待开垦的草山面积150万亩,对草食牲畜的承载能力可达100万头(只)。

  4.4.2 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森林总蓄积量105万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水利工程2万处,山塘、水库有效蓄水量达3.6亿立方米,湘江流经境内的紫溪、横塘、白牙市、石期市4个乡镇20多个村,年平均径流量达89.47亿立米。全县生态保护好,水土流失少、水能蓄存量大,为发展楠竹、油茶、牲猪、牛、羊等产业创造了较好的生态环境。

  4.4.3 社会环境。一是楠竹、油茶、牲猪、牛、羊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发展楠竹40万亩,发展油茶25万亩,发展生猪100万头,发展草食牲畜30万头(只)的劳动力资源。二是目前全县已发展楠竹、油茶生产合作社和养猪、养牛、养羊协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济组织260个,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72家,有上规模的家庭农场154家,对农户(贫困户)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带动能力。三是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全县有种养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7人,为扶贫四大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四是财政专项资金、部门项目资金、社会个体工商资本三者融合投入四大产业建设,为实现四大产业发展目标提供了资金保障。

  4.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4.5.1 楠竹。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2016—2020年在大庙口、紫溪市等9个乡镇43个村引导扶持16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发展9590亩,完成低改28900亩。详见表1。

  4.5.2 油茶。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其中在2016—2020年白牙市、横塘等9个乡镇97个村引导扶持20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发展7950亩,完成低改19300亩。详见表2。

  4.5.3 生猪。2020年,全县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出栏80万头,其中2016—2020年在大庙口、紫溪市、白牙市等15个乡镇211个村引导扶持30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57000头。详见表3-1、表3-2。

  4.5.4 牛羊草食牲畜。2020年,全县达到年发展35万头(只),出栏30万头(只)的规模,其中2016—2020年在大庙口、紫溪市、白牙市等14个乡镇161个村引导扶持26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18575头,发展山羊养殖34860只。详见表4-1、表4-2。

  第五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5.1 投资概算

  5.1.1 产业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9121.3万元。

  5.1.1.1 楠竹。新种植楠竹每亩需投入资金2000元,其中,种苗费:15元/株×40株/亩=600元,修山整地:800元/亩,机械挖穴:400元/亩,前期管护等费用200元/亩。低改每亩需投入资金1000元,其中,修山垦复:800元/亩,施肥:200元/亩。新发展9590亩需投入资金1918万元,完成低改28900亩,需投入资金2890万元,合计共需投入资金4809万元。详见表6。

  5.1.1.2 油茶。新种植油茶每亩需投入资金2000元,其中,种苗费:5元/株×80株/亩=400元,修山整地:800元/亩,机械挖穴:400元亩,前期管护费用:400元/亩。低改每亩需投入资金800元,其中,修山垦复600元/亩,施肥:200元/亩。新发展7950亩需投入资金1590万元,完成低改19300亩需投入资金1544万元,合计共需投入资金3134万元。详见表7。

  5.1.1.3 生猪。猪崽按平均12.5公斤/头计算,购买猪崽费用800元/头,发展生猪57000头,需投入购买猪崽费用4560万元。详见表8。

  5.1.1.4 牛、羊。牛崽按目前市场平均价格计算,3000元/头,羊崽按目前市场平均价格计算,300元/只。发展肉牛18575头,需投入购买牛崽费用5572.5万元;发展山羊34860只,需投入购买羊崽费用1045.8万元。合计共需投入资金6618.3万元。详见表9。

  5.1.2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0606万元。

  5.1.2.1 道路建设。楠竹生产基地新修简易公路139公里,造价按25万元/公里计算,需投入资金3475万元。改造硬化村主道连接基地的干道97公里,造价按45万元/公里计算,需投入资金4365万元。合计共需投入资金7840万元。

  5.1.2.2 栏舍建设。在抓好现有可利用栏舍维修改造的基础上,需新建猪舍28600平方米,新建牛舍20600平方米,新建羊舍18400平方米。猪舍造价按450元/平方米计算,需投入资金1287万元;牛舍造价按450元/平方米计算,需投入资金927万元;羊舍造价按300元/平方米计算,需投入资金552万元。合计共需投入资金2766万元。

  5.2. 资金筹措

  本规划项目建设总投入为29696.4万元,按照分年度实施、分年度统筹的要求,2016—2020年项目建设资金逐年度筹措方案如下:

  5.2.1 2016年,计划筹集资金6663.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商行贫困户小额贷款3500万元,贫困户自筹263.9万元,吸纳社会工商资本400万元。

  5.2.2 2017年,计划筹集资金7242.3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商行贫困户小额贷款4000万元,贫困户自筹242.3万元,吸纳社会工商资本350万元。

  5.2.3 2018年,计划筹集资金6853.4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农商行贫困户小额贷款3500万元,贫困户自筹203.4万元,吸纳社会工商资本450万元。

  5.2.4 2019年,计划筹集资金558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500万元,农商行贫困户小额贷款2500万元,贫困户自筹335万元,吸纳社会工商资本500万元。

  5.2.5 2020年,计划筹集资金3351.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农商行贫困户小额贷款1000万元,贫困户自筹201.8万元,吸纳社会工商资本400万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县里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县政府办分管领导和县扶贫办、县农业委、县发改委、县卫计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建设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同时,各乡镇场对应县里的做法,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抓好本辖区各项规划的实施。

  6.2 政策保障 一是在农用地规划上,优先安排“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建设用地,二是对“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优先安排并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三是对与“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有关联的产业链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四是对“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建设所需贷款,农商行等金融部门要优先安排,财政按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给予贴息;五是对“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建设水、电等费用按全县最低标准收取。

  6.3 资金保障 一是“十三五”期间,每年县财政预算安排精准扶贫产业建设专项资1000万元以上;二是“十三五”期间每年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三是“十三五”期间,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以上;四是“十三五”期间,金融部门每年安排精准扶贫产业建设贫困户小额贷款4000万元;五是“十三五”期间,每年动员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等民间资本投入精准扶贫产业建设资金500万元以上。

  6.4 监督考核 一是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县里将2016—2020年精准扶贫产业建设规划中的目标任务与脱贫任务,逐年度逐项目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场,并由各乡镇场与县委、县政府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年终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产业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对各乡镇场精准扶贫产业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情况由县扶贫办、县委大督查办牵头,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上下联动,加强帮扶。乡镇场年终的考核结果与联系乡镇场的县直后盾单位挂钩,实行同奖同罚,加强后盾单位的帮扶力度。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场和后盾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提拔重用和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责编:蒋君凤

  下载APP

东安融媒